老於歧路豈伶優:一部街頭藝人的流浪史(二)

根據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記載:「秦每破諸侯,寫放其宮室,作之咸陽北阪上,南臨渭,自雍門以東至涇渭,殿屋復道,周閣相屬……所得諸侯美人鐘鼓,以充入之」,以至咸陽「婦女倡優,數鉅萬人;鐘鼓之樂,流漫無窮」。秦王朝大規模地將民間技藝集中于京城,並作為宮廷娛樂的一部分,極大地刺激了各種技藝的相互交流和水準的提高,成為漢代百戲興起的濫觴。在1999年試掘的秦始皇陵墓中,便發現有象徵秦代宮廷娛樂活動的百戲俑。

9901陪葬坑 2012第4號俑修復后,轉自:http://big5.xinhuanet.com/gate/big5/news.xinhuanet.com/book/2013-11/08/c_125670437.htm

漢代取代秦成為統治者後,為了適應政府在政治、外交和娛樂的需要,十分重視雜技與舞蹈的演出活動,並吸收了外國的歌舞、雜技、幻術的成果,發展出豐富多彩的表演藝術,稱之為「百戲」。

根據《漢書.武帝本紀》記載,漢武帝元封三年(公元前108年)春,京師長安舉行了一次轟動中外的迎賓百戲大匯演「三百里內皆觀」。在《大宛列傳》中還記載有西域和埃及的「善眩人」,即精於雜技的魔術師,受邀參加大規模的演出活動,互相學習,交流技藝。此外,漢代還在秦代的基礎上,修築了「平樂觀」作為觀賞演出的地點。李尤在《平樂觀賦》中記錄下當時演出的勝景:「方曲既設,秘戲連敘,逍遙俯仰,節以鞀鼓,戲車高橦,馳騁百馬,連翩九仞,離合上下,或以馳騁,覆車顛倒,烏獲扛鼎,千鈞若羽,吞刃吐火,燕躍烏跱,陵高履索…」

河南唐河針織廠漢墓廳堂百戲畫像石,圖片來源:http://homepage.ntu.edu.tw/~theatre/material/pic/Image-01-2.JPG

街頭藝人表演的範疇,並不局限於皇室、內廷,在民間雜技演出活動也很風行。山東沂南縣北寨村出土的東漢墓中,便發現了60多幅石刻壁畫,其中墓穴中室橫額上的樂舞百戲圖,生動地描繪了古代藝人的精彩表演,很可能是反映了一個規模較大的民間表演團體的演出情況。

山東沂南北寨村東漢墓百戲畫像石

有時候,文人也會客串一下街頭藝人的角色,據《晉書》卷三十六轉引衛恒《四體書勢》記載:「至(漢)靈帝好書,時多能者,而師宜官為最,大則一字徑丈,小則方寸千言,甚矜其能。或時不持錢,詣酒家飲,因書其壁,顧觀者以酬酒值,討錢足而滅之。」師宜官是當時著名的書法家,他用書法換取酒錢,也在當時傳為佳話。

然而,由於政治的形式需求,當權者也會透過打壓來彰顯自己的「聖明」。在西漢元帝初元五年(公元前44年),政府下令「罷角抵百戲」,根據《漢書.王貢兩龔鮑傳》記載:「元帝初即位,徵禹為諫大夫,數虛己問以政事。是時年歲不登,郡國多困,禹奏言:『蜀廣漢主金銀器,歲各用五百萬。三工官官費五千萬,東西織室亦然。廄馬食粟將萬匹。臣禹嘗從之東宮,見賜杯案,盡文畫金銀飾,非當所以賜食臣下也。東宮之費亦不可勝計…。』天子納善其忠,乃下詔令太僕減食穀馬,水衡減食肉獸,省宜春下苑以與貧民,又罷角抵諸戲及齊三服官…」

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虛心納諫,一副明君賢臣的開明氣象。然而,這位皇帝褒獎了提出建言的官員後,僅僅象徵性的減免宮廷開銷、停止演出活動。對於諫言中真正影響民生的土地兼併、捐官免罪等議題視而不見,藝人在此不過是替罪羔羊罷了。

 
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