火舞北京:我所看見的北京城(二)

posted in: 荒唐言 | 0

《傳承者》是由北京衛視製播的文化娛樂性節目,由節目單位邀請代表不同文化的團隊,在節目上進行演出,再由評審團與青年團進行辯論,最後優勝者將有機會到聯合國進行演出,並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
 

有別於第一次單獨演出的形式,第二次的錄影,我們將與自苗族的吉師傅「上刀山下火海」合作,與來自新疆的空中走索同台較技。這其中不僅涉及到兩個陌生的團隊,該如何在短短的3~4天內磨合彼此的演出;更需要思考該如何梳理兩者的文化,將其串聯在同一脈絡底下,其中種種困難之處,絕對不亞於一場展覽的策劃。

圖片1

彩排過程中,可以看到來自各地的街頭藝人、演藝團體,例如只在《鵝幻彙編》中看過的「瓶底游魚」、江南水鄉的「高竿傳技」與來自新疆維族的「達瓦茲」;以中國傳統樂器演繹搖滾的聞風民樂團、來自蒙古的草原之聲馬頭琴與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,莫過於內蒙古的旗人小娃與侗族的奇妙組合。在錄影結束後,素昧平生的兩組團隊,用一個簡單的水瓶,傳遞起不同文化的交流之聲。

 

在旁觀察導演及製作團隊的工作時,不難感受到製作這樣類型的節目,難以掌握的因素之多。除了來自各地團隊彼此間的文化差異外,語言的隔閡在這次的演出中,也成為導演組最頭痛的問題之一;各地的方言、口音甚至用字習慣,在這樣有大量互動、申論性質的節目中,不僅考驗了主持人、評審的反應速度,也對製作單位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。其次,識字率及教育程度,也造成劇組在跟表演團隊溝通時,時常出現誤會或詞不達意的情況;更有甚者,由於對於事物的認知體認不同,一度出現表演者試圖罷錄的情形。(不過據說有可能是爭取籌碼的一種方式……)

 

其次,對於舞台上如何呈現最好的畫面,也是需要與節目製作方反覆協調,盡可能滿足雙方對於視覺上的需求。以火舞表演而言,過度的燈光效果會分散視覺的焦點,過於鮮豔的投影則會影響拍攝的協調度,嚴重甚至會破壞整體畫面的美感。而這一切的一切,都必須在短短的3~5個小時內,以繪圖、口述等各種方式,只求能在最後播出時有最好的效果。

 

「街頭藝人文化,如何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?」這是自夥伴上次錄影後,始終縈繞在心頭的疑惑。固然我們的表演引起評審、青年團及觀眾的如雷喝采,但當提及街頭藝人文化的「縱深」時,瀰漫在現場的是質疑與滿滿的困惑。

 

「相較於傳承者而言,我覺得你們更像開創者。」這是評審們在前一次錄影中,給予我們的過高評價。相較於世界上眾多街頭藝人前輩而言,我們絕對無法負擔起這樣的稱讚,但作為表演者的我們,卻不能允許自己對於夢想的無力回應。

 

在這次的演出中,我們沒有太多的機會申論街頭藝人文化的特殊性,但經過這段時間的反芻與沉澱,我們想在這裡回應評審:「文化的縱深,不取決於存在時間的長短,而在於不斷的傳承與創新。每個時代的街頭藝人,都有他獨特的身影,受到了政治、社會甚至經濟型態的影響,凝聚成獨一無二的樣貌。例如春秋戰國時,由於各國互相攻伐,因此民間風氣尚武,此時的街頭藝人便多以『氣力』、『勇武』名傳於世;秦漢時期大一統的局面,不僅促進民間交流,東西文化的接軌,也使得這個時期街頭藝人發展進入高峰;南北朝的局勢動盪,宗教信仰盛行,也因此幻術大行其道,成為最受歡迎的表演項目…」

 

「我們認為,街頭藝人不僅是文化的傳承,更是時代的縮影。『昨日的創新,鑄就今日的傳統;今日的創新,即是明日的傳統!』我們期許自己不僅是今日的開創者,也是明日的傳承者!」

mmexport1454691030985

留言